跳到主要內容區

永續島嶼研究中心

島嶼是四面被海洋所圍繞的陸地,沒有海洋,就沒有所謂的的島
嶼。
在地球表面上,海洋佔了約三分之二的面積,陸地約為三分之一。
然而,海洋與大陸並非截然劃分。有些小的陸地散佈在海洋中,形成
大小不一的島嶼。
島嶼,有些早期是大陸邊沿的陸地,因地殼變動而下沉,只留下較高
的部份露出海平面,而形成沉降型島嶼。有些島嶼則是海底火山爆發,
海底隆起而露出海面,形成上昇型島嶼。
對島嶼上的生物而言,四週的海洋形成一種隔離,外來物種難以
入侵,相對的,島上的物種也難以向外播散。久而久之,每個島嶼都
有其獨特的生物相。即使是相近的物種,經過長期的隔離演化,也會
在不同島嶼上形成不同的遺傳結構(Genetic makeup)。
在人類探索海洋的歷史上,島嶼扮演著踏板的角色。藉由島嶼,
早期人類得以在汪洋大海中找尋方位,由沿岸逐漸進入外海,甚至橫
越遠洋。當古代星象家仰望天空,追尋星座之際,航海家則是在浩瀚
大海中尋找島嶼。而後,天空的星座與海圖上的島嶼結合,讓海上航
行成為可靠的技術,人類才開啟了大航海時代。也留下了許多偉大的
海洋史詩。
從歷史、人文、地質、生態各種不同的面向,我們都可發現島嶼
的獨特性(Uniqueness)。有些島嶼因其獨特性而成為人類的共同遺產
(Human common Heritages),可讓後代子孫共同享有,值得加以珍惜
保護。例如,曾經在小獵犬號航程中,啓發達爾文物種演化原理
(Evolution)的加拉巴哥群島(Galapagos) ,就因其獨特的生物相而
成為島嶼生態學研究的範例。
然而,近代便捷的海空交通已使得海洋對島嶼的隔離效應逐漸消
失,人與交通工具的穿梭移動,產業發展的需求,也有意無意地帶動
物種的流通,島嶼之間的生物差異性逐漸降低。這種情況,已嚴重威
脅到島嶼的健康與永續發展,更突顯了島嶼獨特性研究、保存、監測
的重要性與急迫性。
推動島嶼永續發展,不只要維護島嶼的獨特性,更重要的是要在
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尋求島嶼自身的定位與發展策略。島國(Island
nations)常被用來描述一個四面被海洋包圍、隔離的島嶼國家,也象
徵著封閉與落後。相對的,海洋國家(Ocean states)則是指能有效利
用週邊海洋及其資源的國家,是開放與進步的表徵,不論其本身是擁
有廣大的陸地或只是島嶼。
台灣本身是一個島嶼(Island),周邊更有澎湖列嶼、小琉球、蘭
嶼、綠島、龜山島、基隆嶼、棉花嶼、澎佳嶼等眾多小島(Islets)。
近四百年來歷經明朝、西班牙、荷蘭、鄭成功、清朝、日本以及國民
政府的統治,島上原住民加上不同階段的外來移民,累積了豊富而多
樣的文化內涵。而台灣島上眾多的物種,更是亞熱帶島嶼生態系獨特
的展示。在經濟發展上,台灣從島國蛻變為海國家的歷程,更是島嶼
國家的典範。
永續島嶼研究可將台灣周邊之島嶼做為研究之對象,區分無人島、
住居島、軍事島等不同類型島嶼,從海洋地質、生物相、生態、演化、
歷史人文等不同面向切入,探討如何維護島嶼的獨特性,並促進永續
發展。在此架構下,每一個島嶼即構成跨越不同領域的共同研究平台,
可整合異領域的學術研究,評量、建立個別島嶼的「健康指標」。而
其研究結果,更可提供政府相關部會,研擬各島嶼發展計畫及管理策
略之參考。
「永續島嶼研究中心」(Center for Sustainable Island Studies)
的成立,對於台灣相關島嶼研究,應可發揮系統性的整合功能。長期
的監控、評量,進而建立資料庫,並提供預警機制,將是推動台灣島
嶼永續發展的基礎。
登入成功